南方人总说“湿气太重”,到了梅雨季节张嘴就来:“你最近是不是湿气重?”到了三伏天“你得去湿气。”起疹子要祛湿,去针灸推拿按摩,师傅也说:“你需要除一下湿。”那么,湿气到底是什么呢?
中医认为,湿是风、寒、暑、湿、燥、火“六淫邪气”之一。湿邪致病易伤阳气、病程缠绵难愈。湿气的来源有外感和内生两种,中医一般把湿分为外湿和内湿:
外湿多由气候或涉水淋雨、居住潮湿等外在湿邪侵袭人体引起。
内湿是指湿从体内生发,“脾虚生湿,水湿内停”。
中医如何理解“湿”
1. 湿为阴邪,易伤阳气,阻滞气机。
湿犯上焦,会出现胸闷咳嗽;
湿阻中焦,会腹胀,食欲不振,口腻或口甜,舌苔厚腻;
湿滞下焦,会腹胀便溏,小便不利;
水湿泛溢于皮肤肌肉,则发为水肿。
2. 湿性重浊、黏滞。
表现为头身困重、四肢、关节疼痛沉重或屈伸不利。湿还会导致分泌物和排泄物秽浊不清,如面垢、小便浑浊、白带过多、大便溏泄、湿疹流水。
3. 湿性趋下,易袭阴位。
由于湿邪类水而有趋下之势,所以易伤人体下部,如水肿、湿疹、脚气、小便浑浊、泄泻、下痢、妇女带下等。
湿邪致病及其治疗
1初期阶段:上焦湿热
上焦湿热主要表现为:怕冷、轻微发热、四肢疼痛、疲乏等。
针对上焦的湿热,治疗通常以宣化表湿为主。
2中期阶段:中焦湿热
中焦湿热是由上焦传来,是湿热病的中期阶段。由于湿伤脾胃会导致水湿不化,使湿性黏滞,转运迟缓,因此造成中焦湿热。
这个阶段的热象比上焦明显,特别是午后身热。这是因为热在湿中,会有明显的发热病症。中焦湿热还会出现口苦口干、神识昏糊、尿路短黄等情况。
针对中焦湿热的施治应该以清化湿热为宜
3末期阶段:下焦湿热
中焦湿热后期会有三个方面的转归:一是湿热化燥,二是阴寒化湿,三是湿热深入到下焦。
下焦湿热的病症主要表现为:小便不通、舌苔黄腻、头昏脑胀等症状。
治疗下焦湿热的病症以淡渗利湿为宜,可以选用茯苓皮汤。
茯苓皮汤:薏仁、茯苓等药材都是淡渗利湿的好帮手,茯苓皮可以微兼泄热,理气化湿。几种药材的结合可以利湿清热,气机畅通,湿邪自然化解。
民间一直有“湿乃万病之源”的说法,地处南方,除了理疗、食疗。我们还是需要有科学配比的药食同源方来方便长期服用携带。
因此,我们联合科研团队共同研发了“湿哆草本固体饮料”,主要是以茯苓、薏苡仁、罗汉果、甘草、黄精、玫瑰花、紫苏、橘皮为原料的药食同源提取物。这个纯药食同源的配方,我们来好好认识一下:
茯苓:健脾、利水、渗湿、宁心,健脾利于运化水湿,主肾利水湿、主脾渗肠胃之湿;
薏苡仁:健脾利于运化水湿,渗湿,渗肠之湿;
罗汉果:清热润肺、解毒利咽、润肠通便,清肺、肠之湿热;
甘草:补脾益气、清热解毒、清肺之痰湿、脾胃之湿热,调和诸药。
黄精:补气养阴、健脾润肺、益肾,滋补阴精以防利湿伤阴;
玫瑰花:行气以助除湿,解郁止痛,解肝脾不和之肋痛,解调压抑心情;
紫苏:辛热解表,除侵入肌体的邪湿,行气和胃以利化湿;
橘皮:健脾理气,调脾胃之不和而利于化湿,燥湿化痰,燥脾胃之湿,化肺之痰湿;
红糖:1596年李时珍的《本草纲目》记载“红糖利脾缓肝、补血活血、通淤以及排毒露”
健脾益胃、排除体湿
“百病湿为先”,疾病皆因“湿”而起,预防应以健脾祛湿为本。中医认为“湿” 就是人体代谢产生的“垃圾”,会堵塞人体内的毛细血管,打破五脏六腑之间的平衡状态。遵循中医君、臣、左、使,四气五味,升、降、沉、 浮配方原理配伍,同时兼顾**口感调配,适合现代人群快速生活饮品,是我们的不错选择。